“互联网+中华文明” 将成风口 |
转载 文博圈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副局长关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等文博大咖应邀出席相关论坛,并做了精彩发言。
“互联网+中华文明” 有希望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广阔蓝海 国家文物局局长 刘玉珠 刘玉珠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参加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包容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论坛,非常高兴与各位互联网大咖、嘉宾交流工作、探讨合作。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新生领域,文物是这个星球最富传承价值的珍贵财富。
让“互联网+中华文明”相亲相爱花开并蒂,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是我们的愿景,更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我怀着期待心境和拥抱姿态,努力当好三个角色:推销员+讲解人+红娘,为大家谈发展机会、讲鼓励政策、牵合作红线。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家都在寻觅下一个风口在哪?
“互联网+中华文明”有希望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广阔蓝海。
理由有三:
一是资源禀赋独特。
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底蕴的世界文明古国,文物资源丰富多彩,普查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和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
从壮丽长城到水乡古镇,从千年秦俑到“清明上河图”,这些国之瑰宝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会价值和磁场效应。
二是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正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实现13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4873家博物馆互联网全覆盖,亟待推进文物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再加上互联网飞速发展需要海量的好故事、精彩的好内容,这些正是文物领域的优势所在。
三是消费需求旺盛。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2016年9亿人走进博物馆,折射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情。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也与日俱增。
这些都为互联网领域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会。
“十二五”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互联网+”,注重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思维培育“互联网+”,“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创新态势持续向好:
一是鼓励政策逐步完善,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和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相继出台,用政策“组合拳”力促创新活力。
二是引导资金逐步落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项目,社会资本投入文物领域的活力更加迸发。
三是示范项目逐步铺开,推进92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实施69个“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
四是推广平台逐步搭建,举办“博博会”、国际文博版权交易博览会和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赴美国、德国、香港展会推介中国文博创意产品。
五是人才培训逐步推进,举办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博授权系列培训班,全国培养各类融合型人才1000人次。
中共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明确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互联网+中华文明”活起来,培育新业态、构筑新动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服务中华文化的传播,共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为此,我愿提出五点建议:
一要健全对话机制。
搭建互联网+文物行业的对话平台,研讨“互联网+中华文明”前沿技术、优先领域和创新举措。建立“文物部门+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文博单位”高级别交流机制,对接需求、深化合作。
欢迎各界人士参加“博博会”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将其办成各方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二要促进开放合作。
面向社会平等开放文物资源,明晰社会力量进入文物领域的法律规制、政策边界和各方权益。整合资源、创意、资金、人才、市场,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
加强与互联网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孵化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开放式融合创新平台。
三要加强项目对接。
以大数据、信息共享、跨界创意与渠道整合为重点,实施一批“互联网+中华文明”旗舰项目和示范项目,发展共享经济、体验服务和新兴消费。
加强文物领域互联互通网络基础设施合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让文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
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方力量开发具有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供给, 促进文化消费。
四要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加强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充实“互联网+中华文明”网上平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家园。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网上长廊,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更好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五要提升社会参与便利化程度。
全面推行文物行政许可标准化,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策划“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路演活动,推介优秀项目与金融、投资机构对接。
探索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社会平等参与、自主进入市场、市场配置要素。
从惠及万家的群众喜好到方兴未艾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影响深远的“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中华文明”正在成为“助推器”和正能量。
衷心希望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相向而行、搭乘快车、共赢发展。
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到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进行工作交流和旅游休闲!
互联网+中华文明 创造美好生活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关强 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目的是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深度融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这一行动计划的提出,基于三个前提。
一是有坚实的基础。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提供了资源基础。
二是有强大的动力。一方面,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这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文物、博物馆领域现有的文物展示和文化传播形式,不足以支撑现实需求,亟待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三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提供了科技条件。
行动计划的实施,首先是要推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其次是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思路和方式,有效利用文物,为社会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行动计划已经优先实施了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文物旅游、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等五个方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如敦煌的数字全景洞窟,故宫的数字端门等,将难以展出的实物,或展览中难以表达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态呈现给观众,既保障了文物安全,又可让观众欣赏到精美的文物,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文物旅游体验。 “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使文物的历史内涵和美学价值得以深入挖掘,结合创意、创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加精致和丰富的供给。 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积极推动文物资源信息向社会的公开,提高信息公开的深度。根据行动计划,到2019年,将初步构建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互联网+中华文明”之路是开放、合作、共享之路。目前,才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很大。
未来,需要文博单位、企业和院校更加紧密的合作,加快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融合,传播优秀文化,助力经济发展。期待“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成果,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互联网+”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单霁翔 近年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故宫博物院和公众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沟通。
互联网成为我们与海量观众沟通的良好渠道,从这里可以直接倾听观众的反馈,了解观众的愿望,通过观众调研、观众投票的方式来运营我们的“微故宫”新媒体,开发我们的APP和文创产品,不断改进我们的观众服务。 在和观众的良性互动中,建设发布了全新的故宫官方网站、青少年网站、英文网站,并且和谷歌合作,把故宫的文物更多地推送给国外观众,新的故宫中文网站今年5月18日开通,到现在半年时间已经有560多万观众来访问过。
我们的“微故宫”社交媒体平台也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新浪微博的粉丝增长到427万,平均每个月增长5万。还有观众非常喜爱的《每日故宫》、《故宫展览》APP,下载量超过100万,让观众每天都能看到一件文物,不出家门就能参观故宫展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威力。 后来我们把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观众互动和数字项目开发的方式扩展到了实体的数字展览当中,在端门的古建筑里建设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数字展馆,这里没有一件真实的藏品,全部都是数字文物、数字建筑。
从策展开始,我们就通过互联网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想看什么,想怎么看,然后再去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现在正在展出第二个主题数字大展“走进养心殿”。
再如我们的虚拟现实节目,因为数据量太大,以前只能在故宫的VR剧场里看。现在已经把养心殿、灵沼轩都搬上了互联网,将来还会陆续开放倦勤斋和其他一些宫殿,让大家在家也能感受到紫禁城的壮美,超越时空参观故宫博物院。 除了从互联网上收集观众意见,帮助我们研发新的数字创意产品,我们还做了建设“故宫社区”的探索,真正把线上、线下的各方面服务融合起来,使观众和故宫之间的对话由“我说、你听”,转变为“我说、你也说”,观众逐渐从参观者变成了博物馆内容的制造者。
我们相信,这应该是未来博物馆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模式下,让博物馆和观众之间产生更加密切的互动,观众更主动地介入到博物馆的发展中,促进互联网时代“虚” “实”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
跨越时空——以互联网共享敦煌石窟 敦煌研究院院长 王旭东 王旭东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始建于公元4世纪,持续营建1000年不辍的敦煌石窟遇上了互联网时代。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办院方针为“保护、研究、弘扬”。
70多年几代莫高窟人深居大漠潜心研究的成果遇上了互联网时代。 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持续30年的“数字敦煌”项目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先后完成了敦煌石窟150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57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后期处理工作,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113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以及4.5万张底片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敦煌”项目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已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让更多不能到敦煌来的公众也可以看到敦煌、了解敦煌。 古老的敦煌石窟、深入价值挖掘的成果、“数字敦煌”项目的工程内容,跨越时空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保护前提下的全球共享,实现了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完美结合,基于“数字敦煌”而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也搭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让敦煌石窟文物“活起来”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运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讲好“敦煌故事”。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多途径、多层面推进敦煌文化的网络传播。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发基于敦煌知识和微软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已投入使用,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与新华社合作“指尖上的敦煌”系列融媒体产品,阅读量达到1000万;在智慧树网开设共享学分课程《敦煌的艺术》,已有近万人选课,学生满意度95.4%以上。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里,敦煌已真正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近了敦煌。
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龚良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博物馆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博物馆的作用和影响力,其实是靠传播实现的。“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能让公众更快捷、更直观、更动态、更智慧、更喜闻乐见地接近博物馆,更好地了解、理解博物馆内传播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明。
特别重要的是,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实现博物馆无限可能扩大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首先要界定博物馆传播藏品的内涵。
它已经从可移动文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特定语境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标本、科技成果、当代艺术品,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背后故事。 其次要明确博物馆传播的重点在中华优秀的传统和文明。
通过专题展览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网上虚拟展厅,以及社会服务中的远程教育等,让“互联网+中华文明”在博物馆内得到更大范围和更远距离的传播。 第三要探索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正确方向。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希望和需要,创意创新博物馆发展模式,并为此创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扩大内涵外延的、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博物馆。
博物馆要“智慧”,必须有智慧的内容创造、智慧的形式表现、智慧的互动手段、智慧的传播方式,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固定的殿堂和场所,更是一个在你身边无处不在随时可得的课堂和乐园。 南京博物院努力营建一个综合性强、实行分众教育、实现快速传播的博物馆。
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应用,来实现原创性展览的故事化和活起来; 通过数字化的虚拟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让公众的观展空间广泛地拓展到展厅的内外; 通过非遗馆、民国馆等内容的公众自我传播,实现了影响力成倍成几何级扩大; 通过专题活动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扩大了教育服务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对智慧博物馆的探索和创建,以便让更多公众参与网络虚拟展示、开展互动创造。
愿南京博物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创造更多公众认可喜欢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实现更好地与公众的互联互动,开展更贴心便捷的公众服务,完成更广泛的大众传播目标,真正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建院任务。 |
上一篇:最新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4826家 下一篇:转载今日头条:展陈中的绚烂之光,探访北京 |